榆林要走“新路”

作者:榆林市企联会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2-30 14:08:45 阅读:2207
【字体: 默认 打印
分享到:
分享微信、朋友圈 ×

    20219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作重要讲话,在陕西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榆林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在榆林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三转三补’引领转型升级,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三转,即推动资源开发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三补,即以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优势补区位劣势、以政策资金优势补创新劣势、以产业规模优势补产业单一劣势。”近日,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如是介绍。

位于陕西最北部的榆林市,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总量的26%;石油预测储量10亿吨。作为国家第一能源大市,榆林不仅是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还是“西气东输”的腹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十三五”期间,榆林GDP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2021年上半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8.4%,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 %,两年平均增长12.6%,居全省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654.88亿元、增长5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0.64亿元、增长52.6%,财政收入质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调结构也是榆林长期面对的重要命题。过去五年间,这座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十二五”末的3%提高到1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3年从陕西省发改委赴任榆林、如今担任市委书记的李春临,习惯于用新发展理念审视资源型城市路径问题,同时他经常提到两句话:“危机中蕴藏着新机,变局中孕育着新局。”尤其近两年来,榆林在构建开放格局、能源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科创资源聚集、城市功能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等维度,做了诸多尝试,取得明显的成效。

  对此,《财经》记者专访李春临,旨在解开其一系列思路和打法背后的逻辑,为降碳时代中的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呈现一个鲜活的“榆林样本”。


一、“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的使命

《财经》:“双碳”“双控”正在打破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甚至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产生了“本领恐慌”。榆林早前提出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对此,能源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是怎样考虑的?

李春临:榆林当前的转型战略,都是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这一主题下展开的。“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短期看给资源型城市带来很大挑战,但长期看将有力促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20219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在榆林期间时强调,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榆林地处国家大宗能化产品主产区腹地,国家布局了2个清洁能源基地、3个煤制油气基地和2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目前,榆林已建成国内较大国际知名的煤炭基地、兰炭基地、火电基地、甲醇基地、煤制烯烃基地和煤制油基地等。全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煤制烯烃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全国煤制油产能大市和全国聚氯乙烯产能大市。2017年,榆林被列为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之一。

但整体上看,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发展方式依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闯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新路来。能化产业今后的发展,符合政策的要全力支持,与政策抵触的必须坚决拿下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变。实践证明,成功转型既要立足优势和已有基础,不能好高骛远,更要跟上大势、顺势而为,不能闭门造车。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转型发展必须始终着眼于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接下来,榆林要坚持多能融合互补,建设千万吨级煤制清洁燃料生产基地和风光发电制氢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同时以大宗能化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提升为突破口,推广标准化交割、标准化交易和标准化金融,打造国家级大宗商品线上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和金融中心,更高质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成为“双循环”格局中的能源枢纽。

《财经》:能源行业存在周期性价格波动的因素,能化升级的基础上,榆林如何进一步提升经济抗风险能力?

李春临:这也是榆林当前经济工作要突出的“三个转变”之二,即推动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优势要素支撑多元融合发展转变,之三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驱动和投资拉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随着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深刻调整,榆林要对标全国产业体系升级方向,构建富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抢抓进口替代市场机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终端化迈进,实现煤基化学品向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煤基聚酯、可降解材料等延伸。二是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依托成长期资源型城市资本和资源优势,加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无人、装备制造、氢能、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按照“以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优势补区位劣势、以政策资金优势补创新劣势、以产业规模优势补产业单一劣势”的思路,榆林确立煤炭资源换转型项目、新能源资源换装备制造、空域地域资源换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碳中和应用场景换氢能和节能环保产业4大主攻方向和13条重点产业链,新设50亿元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池”和100亿元碳中和基金,全力推进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引新引特,加快构建多极支撑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

比如新材料,1000吨石墨烯粉体项目建成投产,可降解塑料、柔性显示及5G单体材料等11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镁铝合金方面,10万吨铝板带箔、10万吨合金型材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总投资50亿元的远景风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项目落地。智能无人系统及通航方面,靖边无人机测试基地建成,中国载人航天月球模拟实验基地落地。氢能方面,总投资180亿元的华秦氢能产业园加快全产业链布局,陕汽氢燃料电池重卡一期项目启动建设。碳中和产业方面,国内最大规模碳捕集示范工程——国华锦能CCUS项目正式投产,国能10万吨级“液态阳光”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良好势头。

《财经》:随着“三转三补”的推进,榆林的投资、招商理念有何调整? 

李春临:投资方面,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尤其深入挖掘重点领域投资潜力。比如新能源投资工期短、见效快,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要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机遇,加快推进光伏、风电、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再比如,技改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2021年榆林市财政安排了大量配套专项资金,科学合理制定奖补政策标准,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资,计划全年技改投资达到160亿元以上。

二是转型时期,政府投资的作用要充分彰显,重点在于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政府投资不能仅就投资说投资,要善于发挥和放大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比如全面推行市场化融资,通过专业高效的融资平台体系,最大限度撬动社会投资。棚改、污水处理、城市供水等城市更新项目,在做好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前提下,要大胆引进大型国企来投资实施。我们眼睛不能仅盯住财政这一块蛋糕。 

招商引资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项目成长性和带动性的研究评判上,要特别抓好基金招商,这是投行思维的具体体现。基金招商是未来招商引资的主流方向,2021年榆林要新成立碳中和基金,加上之前设立的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等,市级政府性引导基金已有6只。 

另一个是加大人力投入,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招商队伍。比如昆山、江阴,一个县级市专职招商人员平均规模在500人以上,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地招引项目。榆林市县两级要从后备干部中充实招商力量,加快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特别是要配强招商部门的负责人,让懂经济、懂政策、有激情的干部来干。 

同时要强调“提着篮子选菜”。招商引资不能饥不择食,要有方向、有标准、有要求。要全面推行“链长制”招商,按照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着力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上下游配套项目,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要招大引强,围绕大型外企、央企、国企、民企,下力气招引创新能力强、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链主型产业项目,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平台型项目、专精特新项目以及公共服务类项目。

二、为何倾力打造榆林科创新城

《财经》:您提出推动榆林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驱动和投资拉动要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这对于一座资源型城市而言,短板变长板,充满了赋能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无异于“弯道超车”,有何创新路径呢?

李春临: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支撑作用,将是中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基调。就榆林来看,一是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二是现有的大市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耦合前景广阔。 

但另一方面,榆林科技创新不足、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又比较突出。为了系统性破解这些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大决策部署——建设榆林科创新城,并与陕西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签订了《省市共建榆林科创新城战略合作协议》。 

科创新城位于榆林中心城区西南部,控规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以“创新发展引领区、能源革命示范谷、生态智慧宜业城”为发展定位,突出科研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功能,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创新人才,聚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创企业开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构建从基础研发到创新孵化再到科技提升的科创生态链和产业链,实现产学研的联动发展,形成榆林新型产业、高端智力和创新平台的聚集区,打造成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培养、科技创新服务、新型产业育成为一体的创新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未来之城,支撑榆林长远发展。

目前,科创新城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各项建设转入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阶段,按照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正着重加快软、硬件建设,包括创新港、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市体育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项目已经启动。

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生态走廊

《财经》: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作为科创新城的重点项目,最近颇受业界关注,被视为榆林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的标志性事件,现阶段推进情况如何?除此之外,榆林在科创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入方面,还有哪些着重考量?

李春临:狠抓创新平台培育,是科创新城的重要内容。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我们目前已经布局了多个创新平台,除了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再比如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已经揭牌成立,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首批本科生和硕士生已于去年秋季入学,总投资100亿元的科创新城创新港项目即将开工,中科院榆林中试及示范基地一期已完成场平,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中试和示范项目有望年内落地。 

拿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项目来说,规划总占地面积150.5亩,总建筑面积8.66万平方米,总投资7.41亿元,是推动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项目已经封顶,计划20219月底挂牌投运。包括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9所科研院所将进驻其中,以开展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试验、应用为基础,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多能融合示范为特色,形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人才集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优势产业育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先行示范。 

再比如,创新港(榆林学院科创新城校区)项目是科创新城的首期重点工程,总规划用地面积3528亩,总建筑面积202.71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约114亿元,分为公共核心、能源化工、智能学科、人文社科和生命科学(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组团。目前,创新港一期能源化工组团项目可研报告已批复。项目建成后,可满足5000名学生办学需求,同时承担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项目科研人员食宿和国科大榆林分院办学任务。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陕西正在加快打造“秦创原”,定位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榆林要抢抓这一创新资源重整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重塑的战略机遇,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创新飞地”,设立“秦创原”榆林金融研究院和榆林科创中心,真正把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引进来。 

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终极动力,接下来榆林要继续着力三个方面,一要全力争取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落地,扎实推进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争取国家顶级创新资源在榆林布局。二要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高水平推进科创新城建设,发挥好中科院科技创新“火车头”作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三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建设人才飞地,同时要制定比肩东部发达地区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用事业和环境留住人才。

招才引智也是招商引资,比如,已经落地的国科大榆林能源分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和中科院榆林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在形成产业集聚、破除发展瓶颈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不亚于一般招商项目的作用。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为更多科研院所落地和高端人才落户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以才和智为榆林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五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财经》: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围绕“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建设榆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媒体普遍解读,榆林被定位成为陕西“双核”之一。您也曾对媒体讲过,心目中的美好榆林首先是一座区域中心城市。从战略定位升级的角度讲,除了经济高质量转型,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李春临:陕西省位于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榆林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陕西向北开放、向西开放的一个重要门户城市,与甘宁蒙晋四省交界,周边大体上有十几座城市、2200多万人口。 

近年来,榆林立足打造陕西向西、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外贸外资一起抓、通道平台一起建,发展协同度、开放度有效提升,区域影响力也得到强化。比如,开放榆林国际航空口岸,打造陕西自贸区榆林协同创新区,常态化开行“榆西欧”班列,建设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对接,推动扬榆协作形成协调、协同、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结合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榆林成为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处最具影响力城市,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所以谈到榆林的战略定位,无论是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还是区域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区位功能、生态文明、文化包容、公共服务等维度的高质量发展,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财经》:榆林生态高质量发展路径是怎样的?

 李春临:过去提到陕北,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黄土高原、尘沙飞扬、干旱缺水的画面。现在的情况会颠覆很多人的想象,经过榆林人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坚持“北治沙、南治土”生态建设理念,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增长到如今的2360万亩和36%,实现了生态改善与农民增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毛乌素沙漠即将在陕西版图消失,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谱写了战天斗地的治沙史诗,涌现出以“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国治沙英雄,凝结成 “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召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市委全会,出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决定》和《实战方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铁腕整顿“明盘”、城市黑臭水体等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基本形成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的系统治理新格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跨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生态文明建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把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久久为功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榆林篇章。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榆林全域属于黄河流域,要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构筑一个屏障、解决一个矛盾、实现一个目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构筑一个屏障”就是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统筹实施黄河西岸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矿区生态治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和干支流综合治理,构筑黄河流域中上游生态屏障。“解决一个矛盾”就是抓住水资源调控这个“牛鼻子”,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系统谋划、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源头上解决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煤化工全链条低碳化、建设绿色零碳园区等举措,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财经》:2018年的中央电视台二套《魅力中国城》节目中,您登台推介榆林,并现场献唱陕北民歌一首,拓宽了全国观众对榆林的认知边界,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榆林发力文旅产业的重要信号。 

李春临:榆林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文化包容性非常强,这也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

榆林史称“九边重镇”,作为黄土、草原、沙漠过渡地带,长城与黄河于此交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此冲突融合数千年。榆林的秧歌、唢呐、腰鼓、三弦、信天游,这些艺术种类的形成过程,多多少少受到古代西域的影响,风格粗犷、悲凉,或充满张力和气场。

榆林还是实打实的“古城之城”,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史前文化遗址、被称作中国版“庞贝古城”的石峁古城,1600年前的匈奴王城统万城遗址,再如榆林古城、米脂古城、麟州故城、吴堡石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三十六营堡等。包括从西北地区最大明清古建筑群白云道观到“塞上碑林”红石峡,从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到壮美秀丽的龙洲丹霞地貌,榆林一系列地理风貌、人文遗迹、文旅资源的聚合,堪称全国特有。 

过去,资源的挤出效应导致榆林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近年来,我们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吸引投资、创新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讲好榆林故事。 

一是文旅载体日益丰富。高标准建设“四馆两中心”,创建中能文化创意产业园、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开放陕北民歌博物馆、余子俊纪念馆、榆林大剧院等特色文化场馆; 

二是文旅供给能力增强。全市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52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6个;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 

三是IP化初见成效。持续举办夏季“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季、冬季“陕北榆林过大年”特色文旅活动,形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盛会;四是社会投资吸引力增强。2021年丝博会期间,榆林市12个文旅项目,吸引投资35.7亿元。

《财经》:区域中心城市对人口承载和公共服务方面要求较高,榆林对此有何路径考量?

李春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坦白讲,榆林的民生欠账不少,百姓的收入水平、生活环境、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对优质民生资源的诉求强烈,等等。这些都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一件一件办实办好。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期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当前,要加快实现民生资源市域统筹,是榆林的重中之重。以2020年为例,榆林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0.8%,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16.8% 

榆林市定边县一家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技术人员在组培室里查看马铃薯苗

2021年,榆林市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3所,开工建设医院12所,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投资不低于60亿元。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出行、治安等领域实际问题,让老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把促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机制,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千方百计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群众“腰包”鼓不起来,生活品质就高不起来。

二是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和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坚决守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深入挖掘陕北文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凝聚社会共识。

三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上下贯通、真抓实干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强化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